据澎湃新闻报道,近日,多地纪委监察部门陆续向社会公布“清理门户”的新情况,以此表明全国纪检监察系统严防“灯下黑”之决心。数据显示,广西桂林市2017年问责纪委书记(纪检组长)8人,广东省2017年1月至今年3月期间,共查处纪检监察干部170名,贵州省今年1至4月共处理纪检监察干部66人,云南省仅今年2月份便立案查处反映纪检监察干部的问题线索66件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高压反腐让腐败分子无处遁逃,同时也让纪检监察人员成了利益群体争夺的焦点。只要公权力使用稍一失衡,便会被拉拢腐蚀,深陷沼泽。有人说过,权力就像春药。没有约束的权力会在自我膨胀中走向毁灭,执法者成了腐败者。有如此多为腐败分子背书的纪检人员倒在了“清理门户”中,就说明我们的制度设计和监督仍内外有别,监督者没有形成被监督的意识。
电视剧或者报纸也都曾报道过纪检人员如何被拉拢,手段千奇百怪,残忍恶劣,他们通过对纪检人员长期盯梢,分析他们的需求点,然后依照需求的强弱和权力大小进行围猎,如此一来,纪检人员很少能在这样有针对性的攻势中岿然不动。
当然,纪检人员也是普通人,也有欲望也有需求,如果制度和监督不能对他们形成有效约束,便难以对外界极大的诱惑产生抵抗力。对纪检监察人员要加强道德纪律规矩要求,更重要的是从监督和约束方面找方法。要分清受腐蚀的纪检人员是何种原由,是自甘堕落,欲壑难填,还是面对困境的不得已。
所以,不能把“清理门户”单单当成一次反腐,同时也要当成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机遇,纪委监察部门需要在自我革命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。揪出一两个内鬼不难,难的是在面对诱惑时纪检人员仍能洁身自好。或许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一下,曾经堂堂正正,铁骨铮铮的执法者为何会堕落为阶下囚?
坊间常有“进纪委就等于进保险箱”的说法,而这本身就反映出,在反腐初期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,纪检人员对于自身的身份和权力界定并不明确,认为他们作为反腐人员具有天然的免疫力,而这或许就是纪检人员与犯罪分子狼狈为奸的根源之一。当然,堕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我们经常说,治人者必先自治,责人者必先自责,成人者必须自成。纪检人员作为执法者,使用的是公器,一旦公权力沦为私人的“通关文牒”,执法者变成一个私下里搞权钱交易、背光处弄些蝇营狗苟的人,就无法理直气壮地与腐败分子作斗争。而这损害的是法律的威严和政府的公信力。
而揪“内鬼”首先要识别“内鬼”,这就需要制度和监督充当“照妖镜”。正如李永忠所言,“虽然纪检监察委实现了监督全覆盖,但其内部监督仍显不足,同体监督是暂时的,唯有‘异体监督’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。”这就要求纪检部门在“异体监督”上着墨更多。
法治社会,我们期翼每位执法者都是“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扁、炒不爆、响当当一粒铜豌豆”,也期翼“不敢以故人之私,而隳朝廷纲纪”的铁面“清理门户”成为常态。(陆玄同)
编辑:不详